魚有魚道(現場)
編輯:admin 日期:2018-09-01 10:55:15 / 人氣:
就在上游不遠處,峽江水利樞紐工程大壩巍然屹立,滔滔江水在此被攔腰橫截。我不禁心生疑惑:贛江的生態平衡何以不受半點影響?
熟悉魚類生殖繁衍規律的人都知道,上溯洄游產卵是多數野生江河魚的生活習性,也是保證它們生生不息的必要條件。贛江有數十種魚類在此繁衍、棲息,每年春夏季,都有大量洄游魚類溯流而上,從鄱陽湖經南昌、豐城、新干,最終到達峽江以上的贛江中上游段產卵,此后魚卵隨著激流向下游漂浮孵化,已經形成了特定路線。
這些魚是怎樣穿過大壩,繼續后代繁殖事業的呢?
天地之間,萬物皆有其存在的規律。人有人道,鳥有鳥道,魚有魚道,各自為之,天之道也。君子有好生之德,于是,便有了精心設計的人工建造魚道。
站在高處眺望長長的魚道,只見水泥制的擋板左隔右擋、高低起伏,曲折環繞間,極盡紛繁復雜,像編排了一出花樣大戲。魚道,并不是簡單地為魚留一隅通道。流速的控制,坡度的選擇都極有講究,既要符合魚兒逆流沖擊挑戰水浪的天性,又不能因難度系數太高而阻擋了它們前行的步伐。為了照顧游泳能力相對較弱的魚類,設計師又在魚道底部適當加糙,降低流速。種種設計,包含的盡是對魚兒體貼入微的呵護。
對于科學的解釋和專業術語,我不甚了了。只是很自然地聯想到蜿蜒在崇山峻嶺間的盤山公路,山路十八彎,一環一環,極具耐心地慢慢回旋。于是,再高的山都有人能攀登至頂。魚道便是這樣吧,將魚類無法縱身一躍的坡度,一段一段地攔隔、放緩,把迅猛的流速降低,40多米高的大壩,就這樣迂回地越過了。
這條長900多米的魚道,造價不菲,耗時耗力巨大。因為,生態是件大事。
沿旋轉的樓梯下行,入魚道觀察室。此時人已在水平線下,和魚道之間,僅隔著一道透明的玻璃。眼前水浪輕輕翻滾,不疾不徐,有著恰到好處的流速,對于喜愛破浪逆行的魚兒,也有著恰到好處的吸引。
我將臉貼在玻璃上感受水流的涌動,忽然,一條小小的江魚從下方游來,奮力搏浪向上,陽光透過江水照射下來,它的通身閃著耀眼的金光。我用目光追隨它的尾翼,不一會兒,它已經游向前方的水池,直至金色的身影消失不見。
“現在魚不多,要是洄游的旺季,從這兒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魚穿梭而過。鱖魚、大眼鱖、銀鲴、鳊魚、黃顙魚都有,平均每日過魚數量有一千多尾。”工作人員說。要知道,這曾是工程勘測設計中的一道重量級難題,破解便意味著勝利,意味著給江魚開啟一道生命的綠色通道。
在魚類增殖放流站,一座連一座的魚池正在履行著另一重使命。正值高溫天氣,驕陽似火。從透明的池水中,能看見大一些的魚兒懶洋洋地躲在水底休息,想必它們也嫌熱。不嫌熱的是那些剛剛孵化出來的小小魚,在池里“卜卜卜”地冒出水花和氣泡。
他們把這里稱作育嬰室,給小魚們喂豆漿。他們說,待小魚長大一些,就要像幼兒園的小朋友那樣分班了。
多有意思呀!忽然覺得,在這炎熱的暑氣里,這大大小小的魚池瞬間有了童話的美好,有了無限詩意。再往后,小魚長大到可以獨立生存時,就將放歸贛江,成為穿過魚道、搏擊浪花的又一支生力軍。
當天中午,我們在贛江邊的一個餐館坐定,端上來的菜品里,魚是主打。魚湯入口,我的味覺被鮮美攫住,回味良久。他們說,這里的魚,都來自贛江。
“鷹擊長空,魚翔淺底,萬類霜天競自由。”生靈之幸,何嘗不是人類之幸?